世界糖尿病日|职场人糖尿病防控手册
2025年11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糖尿病日。今年的主题为“糖尿病与幸福感”,口号是“了解更多,行动更多,关注职场糖尿病”,呼吁社会各界,尤其是用人单位关注职场人士的糖尿病风险。当下,职场人长期久坐、饮食失衡及随之而来的肥胖,正使身体承受巨大的代谢压力,直接导
2025年11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糖尿病日。今年的主题为“糖尿病与幸福感”,口号是“了解更多,行动更多,关注职场糖尿病”,呼吁社会各界,尤其是用人单位关注职场人士的糖尿病风险。当下,职场人长期久坐、饮食失衡及随之而来的肥胖,正使身体承受巨大的代谢压力,直接导
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指出:“主食越少越好,甚至完全不吃”的观念是一个需要被彻底纠正的健康误区。人体并非一台仅靠油脂或蛋白质就能高效运转的机械设备,而是一座每日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复杂“代谢工厂”。
很多人以为血管问题是老年人才需要担心的事,其实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年轻时就悄然开始。一项针对20岁至40岁人群的尸检研究显示,超过一半的人已经出现了早期动脉硬化迹象。
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胰岛β细胞的损伤,高血糖则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缺陷(胰岛素抵抗),或两者兼有引起的胰岛功能受损。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系统损害,导致眼、肾、神经、心脏、血管等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。
前几天看到一段钟南山院士的采访,提到一个很多人都误解的健康问题:空腹血糖正常,不代表身体真的没有问题。这话听着挺惊讶,但细想其实挺有道理。平时大家体检最关注的就是空腹血糖,尤其家里长辈,总觉得只要空腹血糖在标准范围,就啥事没有。可真的是这样吗?
看似健康的背后,其实埋藏着致命的盲区。医生在回顾她的生活习惯时,发现了一个关键:她晚上有4个“坚持了几十年”的习惯,正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日常,悄悄摧毁了她的胰腺。
如果说有什么食物,能在不知不觉中让血糖失控,那花生很可能榜上有名。它个头虽小,却在无数糖尿病患者的餐桌上“频频现身”。当它裹上糖霜、炸成酥脆、混入炒菜之中,美味的背后,是胰岛功能一点点被蚕食的现实。
50岁以后,很多人每年体检时只盯着血脂。看到“总胆固醇”“甘油三酯”正常,就松了口气,觉得自己挺健康。这种想法,并不全面。身体运行是个复杂系统,出了问题,不会只在血脂上“报警”。血脂正常,不代表身体没有潜在风险。
MAFLD是基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(NAFLD)概念提出的更新名称,强调代谢紊乱在MAFLD发生中的核心作用及与代谢综合征的病理联系。流行病学数据显示,MAFLD的全球患病率约为25%,中国约为44%,已成为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增长最快的慢性肝病类
说实话,冠心病这仨字儿,听着像离我们挺远的,像是退休老头才会操心的事。但它就像个不声不响的“隐形杀手”,潜伏在你每天的生活里,盯着你、跟着你、琢磨你。
“医生,我的血糖其实也不算太高,为什么医生总说我有‘胰岛素抵抗’呢?这和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关系?”
深夜11点,灯光昏暗,剧集刚好进入高潮,手边的薯片“咔哧”一声打开——你以为自己只是想放松一下,补偿白天的疲惫,但身体却正在悄悄付出代价。
有些人一边嚷嚷着“血糖高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”,一边却在深夜点外卖、饮料不离手、米饭堆成山。嘴上控糖,行动放纵,结果不是血糖不稳,就是胰岛素抵抗一步步找上门。高血糖不是天降横祸,而是生活方式反噬的结果。
医师简介:擅长中西医结合、中医诊治各种肝病、胃肠胰腺疾病、发热或感染疾病及后遗症、多系统杂病、亚健康养生。包括脂肪肝、酒精、感染、免疫、药物性肝病、肝硬化、肝胃肠肿瘤,慢性食管胃炎伴癌前病变、溃疡性结肠炎、功能性胃肠病、胰腺炎、占位,外感内伤发热,细菌、病毒感
这段时间重读了法国“抗糖女神”Jessie Inchauspé 的新书《抗糖革命》,结合自己的体验,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新的想法。
尤其对糖尿病患者来说,“低升糖”三个字看似为牛奶贴上了“放心喝”的标签。再加上医生常年强调“食物升糖指数(GI)低,对控糖更友好”,不少糖友把牛奶当作每日标配,甚至有人一天喝两三杯,还很自信地说:“我连早餐也不吃,就一杯牛奶!”
标题中说的这种物质,很多老糖友可能听说过,甚至正在吃,但是大家未必都了解它。
坐拥百万粉丝的吃播网红“沈阳山胖”进行切胃手术的消息,在网络上投下了一颗震撼弹。这位长期以“大胃王”形象示人的主播,因体重飙升至350斤,并确诊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疾病,最终选择了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——一次性切除70%-80%的胃体,以求健康重生。
她刚满42岁,体检报告上的“糖化血红蛋白7.2%”让她愣住了。她一脸疑惑地问:“医生,我没吃太多糖啊,怎么就得了糖尿病?”她并不知道,糖尿病,往往不是“吃糖”吃出来的。
朋友們,你是不是也曾经纠结过:到底早上运动好还是晚上运动好?有人说晨练减脂效果好,有人讲晚练促进睡眠,各种说法众说纷纭。